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智库观点
“逆全球化”挑战下的高等教育变革
来源: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    阅读数:    发布时间:2021-06-25    分享到:

马陆亭,张 伟,鞠光宇,刘承波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16)

摘要:美国单边主义和新冠疫情等因素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都将显著增强,高等学校的教学、办学、治理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本文通过分析逆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在制度、信息化基础设施、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结合对国家需求与学术组织属性的解析,提出新形势下做强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和具体举措。政策的重点是面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做好化危为机工作,把握好高等教育新旧范式转换的新机遇,主动推进大学的开放交流,谋划数字化变革,抢占高等教育网络阵地,因势提升自身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助力国家开放大局。

关键词:逆全球化;新冠疫情;高等教育;数字网络;战略布局

当前,在美国单边主义盛行及全球疫情暴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单边主义使“二战”后形成的传统国际秩序遭受挑战,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人们看到不同制度的运作成效,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许多国家陷入疫情蔓延“长态化”。 “常态化”与“长态化”长期共存,加之美国对我国的围堵升级,致使经济全球化受阻,产业链走向分割。面对复杂局势,中央明确要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主动开放。“逆全球化”改变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改变着高等教育本身。教育要服务国家战略,在主动谋变、化危为机中发展新优势,在勇于进取中强盛壮大起来。

一、未来高等教育将发生深刻变化

面向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竞争更加激烈,西方国家科技封锁加剧,大学的开放、创新责任重大;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加速融合,将产生新型教育模式。我国在制度、信息基础设施、市场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着新的机遇。

1.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显著增强

科技成为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性力量。疫情加剧了全球产业链调整,世界面临逆全球化的现实风险,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努力完善自身产业链,确保经济安全。美国动用政府力量对华为疯狂围堵,日本限制向韩国出口“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充分显现出科技对于产业链和地缘政治的关键性作用。近来,备受青年人欢迎的TikTok在美国和印度遭受打压,也突显出科技对于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大学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科技大国收紧科技合作交流,通过引进先进科技实现发展更加困难。我国加快了自研替代步伐,以解决在“卡脖子”技术环节的供给安全问题。高等学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大学在关键科技领域研发、汇聚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方面责任加大,地位更加突出。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也使得高等教育成为民生的基本因素,国家践行教育公平的责任不断加大。

2.高等教育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大学教育不再回到过去。疫情客观上加快了信息技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重组。全新的教育体验产生了教育新文化、育人和治理新模式。即使疫情过去,大学教育也很难完全回归旧有模式。

开启线上教学模式革命。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大规模线上教学为传统教学注入新技术、新理念,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实现规模化教学的个性化安排,因材施教将变为现实。

形成大教育办学模式。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纵向上有助于建立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深度衔接,横向上有助于搭建起大学之间资源优化组合、大学与企业和社会融合发展的大教育格局。高校越来越关注资源共享,关注世界性的知识资源合作。高校成为对各方开放的平台,形成大教育办学格局。

形成基于数据的治理模式。传统科层管理部分失效,教、学、管阶段性分离的界限消解,全量实时数据为科学治理、准确决策和全面服务提供极大便利。

国际化教育出现新形式。为应对疫情对国际学生的阻隔,美国部分高校开始主动与我国高校合作,开展留学生在国内高校授课的新模式。目前,已有十多所美国高校采用这一新形式,相信会有更多海外高校效仿。这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启示,国内大学的国际教育合作模式将会出现变化。

3.信息技术从教育辅助到教育支撑

信息技术已成为稳定教学科研秩序的保障。疫情期间,信息技术不再是教学与科研的辅助工具,而发挥出强大的支撑作用。一是维系了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通过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在线教学,稳定了高校教学秩序。二是支撑起教学科研的大规模互动交流。高校的大规模视频平台让召开学术会议、授课、研究生复试和毕业生答辩等得以顺利进行。三是提供了全球学术资源共享服务。CERNET全球学术资源共享服务让师生居家就可以免费便捷地访问全球学术资源,进行科研攻关。

信息技术将引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成功实践,转变了管理者的教育理念,极大改善了教育数字环境,推广了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为信息技术支撑引领高等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将更加深入融合,从辅助到支撑引领,走进新的发展阶段。

4.比较优势带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机遇

我国有强大的高等教育资源组织调配能力。对疫情的有效应对,凸显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有着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强大的资源组织能力,表明我们能更好地统筹应对面临的挑战,对外吸收国外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对内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

我国有优良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得益于近10年来“三通两平台”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处于世界前列。

我国有超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能有效推动服务业的复苏,而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创新应用的坚实市场基础。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模式加速发展。在高等教育发展范式的新旧交错中,我国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得以显现,实现从更多借鉴到更多分享中国经验模式的转变,有着抢占国际教育制高点的基础。

二、从国家需求看高等教育方位

准确把握方位方能赢得变革,而方位体现在国家战略需求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高校的学术组织属性,主动推动合作、突破西方封锁,助力国家开放大局。要大力吸引全球人才,把高校建设成为为国聚才的蓄水池。面对疫情期间高等教育网络空间的迅速崛起,要采取强力举措抢占高等教育网络阵地,助力国家赢得网络空间竞争。

1.使高等教育成为推进国家开放合作的先锋队

开放交流是大学的天然属性。科学问题是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议题,合作交流是学术人员跟踪科技前沿的关键,开放是大学天然的本质属性。在已建立的国别间人文交流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发挥创造性,主动谋划推动中外高校之间合作交流的特色化、多元化发展,让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稳定器与融合剂,助力国家开放之大局。

高等学校是打破科技封锁的突破口。美国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科技封锁,科技问题上升到美国国家安全高度。然而,美国政府与学术机构在对外科技政策上存在分歧,学术界民间科技合作交流的动力更强。目前美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论文中,与中国合作的论文占比为 23%,远高于与英国(占 14%)、德国(占11%)合作的论文占比,中美双方高校科技互融、学术合作的土壤仍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大学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善用各种渊源关系,以建设海外研究基地、提升国内研究平台的国际化水平、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与育人合作,助力国家突破科技封锁。

2.把高等学校建设成汇聚全球拔尖创新人才的蓄水池

高水平大学是高端人才的主要载体。当今国际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竞争,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单是国家2008年推出的某项高端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到2016年底,共引进高端海外人才6089人,其中超过一半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高水平大学作为我国汇聚高水平学者的主要载体,对社会的贡献愈发引人期盼,我们可“润物无声”地开展引人汇智工作。

针对美国右倾政策吸纳人才回国。近年来,美国“麦卡锡主义”回潮,种族歧视问题日益严重,对华裔及其他与中国合作的科学家“审查”和“排斥”举动不断,使一些科研合作受到严重影响,但也为我国高校吸纳美国学者特别是华裔学者来华工作提供了机遇。

用好我国疫情控制的有利形势。要善于把握疫情期间国际留学环境和国际学生流向的变化,把握住一些美国高校主动与我国高校合作育人的有利时机,通过高校的主动作为,充分运用我国疫情控制的制度优势,积极与世界优秀人才合作。

3.为国家赢得网络空间竞争的主阵地

疫情将高等教育推向广阔的网络空间。过去的短时间内,疫情将中外数亿高校学生和教师深入推向线上教育应用。未来网络空间将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环境,成为获取教育资源服务的重要渠道,基于网络的教与学应用、教学管理、教育治理将呈现常态化。网络空间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入口, “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已基本实现。

赢得高等教育网络空间竞争关系重大。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各国激烈争夺的重要战略空间。迅速崛起的高等教育网络空间将成为网络空间争夺的制高点,应予以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作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对青年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至关重要;高等学校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象征,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服务输出的主体,在网络空间中,供给范式较之于传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大教育供给模式,这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输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采取强有力措施抢占高等教育网络阵地,意义重大。

三、通过战略布局做强我国高等教育

面对封锁,我们需要直面挑战、抓住机遇,用中国智慧化解难题、推动发展,充分运用我国的制度等比较优势,把握疫情下高等教育格局调整带来的新机遇,以开放破封锁,以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助推变轨超越,在斗争中壮大自己,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

1.着力推动大学的开放交流

高等教育开放的大门要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目前,我国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有一千多个,与世界高等教育已深入交融,产生广泛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我国高水平大学依然稀缺,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还需要加强交流合作以促进自身发展。

以开放破封锁。面对当前国际新形势,在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中,在支持长三角地区率先开放、先行先试等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优先打造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以更大的开放力度吸引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推动本土国际化教育的发展。

实现我国与发达国家高校间的合作更加灵活多样。中美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应“重心下移”,注重结合各自优势,用好姊妹校、合作校、国际校区等各种渊源关系,以更多样化的民间形式开展合作交流。应全面分析美国以外其他国家一流学科的分布情况,拓展视角、整合资源,推动高校的国际合作迈向更大范围,努力实现“以我为主” “一对多” “高水平” “有特色”的合作目标,最终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学术交流,有关主管部门应给予更充分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灵活性和更大的自主权。

2.因势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把握住高等教育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新机遇。疫情期间高等教育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崭新格局,为我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带来难得机遇。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与信息基础设施优势,充分利用数字网络空间开放共享机制,搭建吸纳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数字资源的平台,服务全球,传播中国文化。

高等教育数字网络化建设向“一带一路”国家延伸。设施联通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先导性的作用。疫情期间,由于众多“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数字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在线教学无法有效开展。要带动“一带一路”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数字网络化建设,为在线教育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为民心相通提供基础性支撑。

3.主动谋划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变革

着力解决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痛点”。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暴露出我国数字化公共教育资源不足、基础设施区域差距较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条块分割、数据标准不统一、统一的教育数据平台欠缺等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诸多“痛点”。应以消除“痛点”为突破口,通过教育“新基建”主动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进程。

占据高等教育网络空间“制高点”。面对全球疫情,高等教育网络空间在国家网络空间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应以筹划中的教育专网建设为契机,大幅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网络空间技术和治理水平,占据高等教育网络空间“制高点”,搭建交流合作的新纽带,建设教育资源传播的新渠道。

四、通过具体措施落实战略布局

1.建设高等教育三大数字平台

首先,建设国家高等教育数字资源平台。为推动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供给,建设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将我国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整合到统一、开放的数字平台上,并为学生提供免费学习账号,使学生能够跟随我国最优秀的教师学习,从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其次,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国际数字传播平台。依托高水平大学,整合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经过一定的认证程序,以网络渠道向世界传播,努力赢得国际高等教育网络空间阵地。其三,建设国家高等教育数字管理平台。与全国高校和地方政府教育管理机构数据相通,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对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治理水平。

2.着力丰富以汉语为载体的顶尖科技文献

建议实施“千本万篇”科技文献翻译计划。在世界范围内,选取每年度具有代表性、处于前沿水平的科技著作1000本、科技论文10000篇,翻译成汉语;在中国范围内,也选取每年度具有代表性、处于前沿水平的科技著作1000本、科技论文10000篇,翻译成英汉对照本,并上传到专用网站数字平台。一来可以解决由于渠道和语言的限制,大量教师和学生接触不到顶尖科技书籍和科技论文的问题,提高高校的科研与教学水平;二来可以解决以汉语为载体的顶尖科技文献相对匮乏的问题,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吸引力,促进国际上以汉语发表科技论文的发展。在实现方式上,可以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初步翻译,再由专业人员精选部分前沿文章进行精准加工、分类管理。

3.多渠道拓宽留学生的本土留学通道

为满足疫情期间大量留学生回国继续学业的需求,建议多渠道拓宽留学生的本土留学通道:一是鼓励我国高水平高校与海外高校达成合作育人协议,双方合作完成疫情期间归国留学生的学业;二是推动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与国外院校合作,接收因疫情中断学业的留学生在国内中外办学机构完成学业;三是推动大学的国际教育学院建设,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展语言教学和基础课教学。要注重这些合作通道的长期性和规范化建设。

4.采取切实举措促进华裔海外人才回流

利用当前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有利条件,考虑到部分国家科技封锁的状况,参考韩国“智力回归500人计划”、以色列“卓越研究中心计划”、法国设立国家级海外研究人员归国激励基金、德国为海外德裔青年学者提供1万个教育或科研高级职位等做法,制定实施我国的华裔海外人才回流计划,吸引海外尤其是在美国工作的华裔高端人才归国工作。

5.提升在线课程英文化的数量与质量

针对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语言瓶颈问题,建议教育部组织全国高水平高校实施在线课程英文化提升工程。一是扩大国内外慕课平台上我国高校英文教授课程的数量,特别鼓励我国高水平大学在世界三大慕课平台Coursera、Udacity 和edX上投放优质英文课程;二是在当前各大在线教育平台上对我国高校的直播课程进行英文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汉语教授的直播课程同步译成英文;三是将我国已经上传的在线高等教育课程大批量翻译成英文,并在国内外各大在线教育平台上展示。在线高教课程英文化工程将会有效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课程的传播范围和受众,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6.高教“新基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

针对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与国家出口金融机构、大型网络服务商、通信供应商等通力合作,实施“一带一路”高教“新基建”工程,以多种成本负担方式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快速提高高教系统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使得这些国家的大学生能够更便捷地学习我国的数字化课程,让我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教育标准一起走出去。

7.实施高校对外定点帮扶计划

建议由我国高水平高校承担计划的实施,主要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进行,由一个或者多个高校定点帮扶一个国家,践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参与帮扶的高校将本校的课程翻译成英文或者被帮扶国家的语言,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向被帮扶国家的教师和学生全面开放,使他们不出国门就能够共享我国的高水平课程资源,满足落后国家和地区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8.推动中国高校学者深度融入世界学术圈

为掌握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提升学术水平,要推动中国高校学者特别是优秀学者深度融入世界学术圈。一是建立世界学术数据库集成平台。建议由国家出资购买国际上主要的学术数据库,将这些数据库集中在一个网络平台,向全国所有高校开放,使全国高校学者及时掌握国际学术研究的最前沿信息,共享最前沿动态。二是支持中外高校出版社合作出版我国高校学者的学术著作。通过共同组织选题,接受国际同行评议,掌握国际学术通行规则。三是支持高校建立国际学术联盟。支持有能力的高校建立起形式与主题多样的国际学术联盟,丰富我国高校学者与其他国家学者交流的平台,通过高校间的议题促进我国学者与外国学者更好地互动。四是实施世界高水平学者导师计划。每年面向全国高校遴选一批在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资助其以较为灵活的形式、在较长的时间内跟随世界高水平学者开展学习与研究。


学术动态 会议/培训报名

会议/培训报名

会议报名 会议/培训报名

会议/培训报名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